企业AI数字人直播场景应用

 AI数字人    |      2025-09-24

在企业直播的日常运营里,AI 数字人正在变成一种 “隐形的辅助者”—— 它不是要替代真人主播的温度,而是补全那些真人难以覆盖的 “细节缺口”,把直播的价值往更落地、更持续的方向拉。

1. 零售:接住深夜的 “临时需求”,把流量变成订单

线上商城的直播常常遇到一个尴尬:真人主播熬不了通宵,但深夜进来的用户往往带着 “即时需求”—— 比如凌晨 1 点的宝妈抱着哭闹的孩子,急着找 “无香、薄款的新生儿纸尿裤”;或者加班到 2 点的白领,突然想囤 “提神的黑咖啡”。这时候数字人能稳稳接住这些需求:它不用休息,能立刻调取对应商品的库存、用户评价,甚至同步展示 “同肤质 / 同需求买家的真实反馈”—— 比如宝妈问纸尿裤,数字人会翻出 3 小时前刚更新的买家秀:“我家娃红屁屁一周,用这个 3 天就消了,夜用能兜 8 小时不漏”,说完直接弹商品链接;白领问咖啡,它会说 “这款是意式浓缩冷萃,比速溶更醇,昨天有个程序员拍了 10 包,说‘连续熬夜 3 天,全靠它撑着’”。

0.jpg

这种 “深夜响应” 不是机械的 “念台词”,而是用 “真实用户的声音” 代替冰冷的产品参数,让凌晨的流量不再流失。

2. 美妆:解决 “试色不准” 的痛点,把 “犹豫” 变成 “下单”

美妆直播里最头疼的就是 “试色不匹配”—— 真人主播是白皮,黄皮用户永远不知道 “这支口红上自己脸会不会发灰”;或者眼影盘的 “大地色”,深肤色用户担心 “涂了像没涂”。数字人刚好能补这个缺口:它可以根据用户上传的 “手部 / 面部照片”,实时调整自己的肤色、唇色,模拟 “同款产品在你脸上的效果”。比如用户发了一张黄皮深唇的照片,数字人会立刻把自己的肤色调成一致,试涂奶茶色口红,说:“你看,这支不会像正红色那样显黑,反而能中和深唇的暗沉,刚才有个黄皮用户说‘涂了同事都问链接’”;如果用户犹豫 “眼影会不会飞粉”,它还能调出 “真实用户的测评视频”—— 镜头里是个普通女生,对着镜子揉眼皮:“我是油眼皮,早上 8 点涂的,现在下午 5 点,没掉粉”。

这种 “精准模拟” 让用户不用靠 “想象” 下单,把 “怕踩雷” 的犹豫变成 “看得见效果” 的确定。

3. 汽车:把 “抽象的配置” 变成 “具体的场景”,让用户 “像试驾过一样”

汽车直播的难点在于 “配置太抽象”—— 比如 “自适应巡航”“主动刹车” 这些功能,真人主播讲再多,用户还是没概念。数字人能把这些功能 “放进真实场景里”:比如用户问 “SUV 的油耗”,它会立刻调出 “真实车主的油耗数据”——“高速上 7.2L / 百公里,市区拥堵时 8.5L,上周有个车主带全家去露营,一箱油跑了 600 公里”;如果用户问 “自适应巡航怎么用”,它会模拟 “高速行驶的场景”:屏幕上弹出仪表盘的画面,数字人指着屏幕说:“你看,时速超过 30 就能启动,前面车减速,它会跟着慢,雨天也能用 —— 上个月有个车主说‘跑长途用这个,脚都不酸了’”;甚至用户想 “看后排空间”,它能模拟 “1 米 8 的男生坐进去” 的画面:“腿能伸直,头顶还有一拳距离,上次有个二胎爸爸拍了这个车,说‘周末带俩娃去游乐场,安全座椅放两个还剩空间’”。

这种 “场景化讲解” 把 “冰冷的参数” 变成 “用户自己的生活”,让没试过车的用户也能 “感同身受”。

4. 教育:把 “录播的生硬” 变成 “互动的陪伴”,让学习更 “有回应”

职业技能培训的直播里,学员最常问的是 “重复问题”—— 比如教 PS 抠图,10 个学员有 8 个会问 “头发丝怎么抠”;教 Excel 函数,新手总搞不清 “VLOOKUP 怎么用”。数字人能把这些 “重复问题” 变成 “实时演示”:比如学员问抠头发丝,数字人会立刻打开 PS 界面,一步步点 “选择工具”“调整边缘”,边操作边说:“你看,这里要把‘半径’调到 2 像素,用‘智能半径’跟着头发丝走,刚才有个学员用这个方法,抠出来的头发比我还自然”;如果学员上传了自己的练习图,数字人还能 “针对性点评”:“你的边缘有点硬,用蒙版再擦一下,像这样 ——” 说完直接在图上标红圈。

这种 “互动式讲解” 比录播更灵活,比真人讲师更 “有耐心”,让新手不用再对着视频 “反复暂停”。

5. 餐饮:把 “菜单上的菜” 变成 “能跟着做的隐藏款”,让用户 “主动传播”

连锁奶茶店的直播总想做 “差异化”,但真人主播教隐藏菜单,往往要反复调配方、补妆。数字人能把 “隐藏喝法” 变成 “标准化的互动”:比如教 “芋泥波波的隐藏版”,它会说:“加一份脆波波,少糖少冰,再淋点焦糖酱 —— 我给你看刚做出来的成品,是不是比菜单上的更丰富?” 说完展示 “真实店员做的过程”:从挖芋泥到加脆波波,每一步都拍得清楚;如果用户问 “能不能做热的”,它会立刻回应:“热的要把脆波波换成芋圆,不然会软,昨天有个女生点了热的,说‘冬天喝着暖,芋泥还能当小甜品’”。

更妙的是,数字人能 “记住” 用户的偏好 —— 比如某个用户上次拍了 “少糖的杨枝甘露”,下次进来,数字人会说:“上次你喜欢少糖的,今天新出的‘芒果椰椰’也是少糖配方,要不要试试?” 这种 “像朋友一样的提醒”,让用户更愿意主动分享 “隐藏菜单”,变成品牌的 “免费传播者”。

其实数字人从来不是 “替代真人”,而是 “帮真人把精力放在更有温度的地方”—— 比如真人主播可以专注于讲 “自己的使用体验”“和用户的情感连接”,而数字人负责接住那些 “重复的问题”“深夜的需求”“需要精准数据的解答”。两者搭起来,直播反而更 “有人情味”:用户既能听到真人的 “真实故事”,又能得到数字人的 “即时回应”,企业的直播也从 “靠主播颜值吸粉” 变成 “靠解决需求留客”。

说到底,AI 数字人不是 “技术噱头”,而是企业直播的 “补位者”—— 它补的是真人的 “体力缺口”,补的是用户的 “需求缺口”,补的是品牌和用户之间 “更精准的连接”。


上一篇 如何ai数字人直播
下一篇 ai虚拟数字人怎么创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