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 AI 虚拟数字人,本质是把 “抽象的人设” 变成 “能互动的数字生命体”,过程更像 “养一个‘虚拟朋友’”—— 从 “定性格” 到 “攒素材”,再到 “教它说话走路”,最后 “陪它成长”。以下是更贴近实际操作逻辑的步骤,没有晦涩术语,都是落地时会真的思考的问题:
第一步:先把 “数字人的灵魂” 想清楚 —— 别上来就搞技术
做数字人之前,得先回答 3 个 “灵魂问题”,这直接决定后面所有工作的方向:
“它是用来干什么的?”是在直播间卖货(需要 “会带动氛围”)、当客服(需要 “精准解答”)、还是做品牌代言人(需要 “贴合品牌调性”)?目的不同,细节优先级完全不一样 —— 比如直播数字人得重点优化 “实时互动的流畅度”,而品牌数字人得把 “面部细节、服装质感” 做到极致。
“它长什么样?”风格要写实(像真人一样有毛孔、皱纹)、卡通(Q 版大眼睛),还是 “赛博风”(金属质感、荧光发丝)?比如做面向年轻人的潮牌代言,卡通或赛博风更有记忆点;做医疗行业的客服,写实风格会更有信任感。
“它是什么性格?”是热情的 “社牛主播”(说话带点 “宝子们”“家人们”)、冷静的 “技术顾问”(用 “专业术语 + 逻辑链” 回答问题),还是温柔的 “教育陪伴者”(声音轻缓、语气耐心)?性格会渗透到每一个细节 —— 比如 “社牛” 数字人的动作要更夸张(挥手幅度大、经常笑),“技术顾问” 的动作要更克制(双手交叉、眼神专注)。
第二步:给数字人 “攒素材”—— 像给孩子准备 “成长拼图”
有了人设,接下来要收集让数字人 “活起来” 的 “原材料”:
形象素材:如果是写实风格,可以用 3D 扫描仪扫一个真人的 “基础轮廓”(比如扫一个演员的面部,再调整细节);如果是原创风格,让设计师画 “人设三视图”—— 正面、侧面、背面都要标清楚:比如 “齐肩卷发,发尾带点粉”“穿 oversize 的连帽衫,左胸口有品牌 logo”“眼睛是浅棕色,笑起来有卧蚕”。
声音素材:找符合人设的真人录 “语音库”—— 比如 “温柔客服” 要录 “轻缓、不带口音” 的语音,“主播” 要录 “有感染力、带点升调” 的语音。录的时候得覆盖各种场景:比如 “欢迎语”“解答问题”“道歉”“引导下单”,甚至要录 “笑”“咳嗽” 这些小细节,让声音更真实。
动作素材:如果想让数字人动得自然,得用 “动作捕捉设备”(比如戴在身上的传感器)记录真人的动作 —— 比如 “走路”“挥手”“拿起杯子”“笑的时候眯眼睛”,这些动作会变成数字人 “动起来” 的 “模板”;如果是简单的动作(比如点头、摇头),也可以用 AI 生成,但复杂动作(比如跳舞)还是得靠真人动捕。
第三步:把 “素材” 拼成 “数字人”—— 从 “平面” 到 “立体”
这一步像 “给拼图上色”,把之前的 “想法” 变成可编辑的数字形态:
建 3D 模型:用建模工具把人设图变成 “立体的数字人”—— 比如把 “齐肩卷发” 做成 3D 的发丝(不是一块 “塑料假发”),把 “连帽衫” 的褶皱做真实(比如抬手时袖子会往上缩一点)。这一步的关键是 “细节要贴人设”:比如 “温柔的教育者”,模型要做 “柔和的面部线条”(比如圆下巴、细眉毛);“赛博主播” 要做 “锋利的眼角”“金属质感的耳环”。
给模型 “穿衣服、化彩妆”:也就是 “材质渲染”—— 比如皮肤要做 “哑光质感”(像真人的皮肤),还是 “光泽感”(像打了粉底);衣服要做 “棉麻的粗糙感”(休闲风),还是 “丝绸的顺滑感”(礼服风)。比如 “潮牌代言数字人”,可以给皮肤加一点 “小雀斑”,衣服加 “做旧的破洞”,让它更有 “街头感”。
第四步:教数字人 “说话走路”—— 让它 “活” 起来
模型做好了,得让它 “动” 和 “说”:
“教它动”:如果是 “实时驱动”(比如直播时数字人要跟着主播的动作走),需要把 “动捕设备”(比如戴在脸上的传感器、身上的动作捕捉服)和数字人连起来 —— 主播做一个 “比心” 的动作,数字人也会同步比心;如果是 “离线内容”(比如做短视频),可以用动画软件 “手动调动作”(比如让数字人 “拿起杯子喝一口”“挥手说再见”)。重点是 “动作要符合人设”:比如 “社牛主播” 的动作幅度要大,“技术顾问” 的动作要小而稳。
“教它说”:给数字人装 “对话大脑”—— 把大语言模型(LLM)和数字人的 “语音库” 连起来。比如用户问 “这个产品怎么用?”,语言模型会生成 “符合人设的回答”(比如 “社牛主播” 会说 “宝子们看这里!先按这个按钮,再晃一晃,超简单~”;“技术顾问” 会说 “请按照以下步骤操作:1. 打开电源;2. 连接蓝牙;3. 选择模式”),然后用之前录的 “语音库” 把文字变成声音。
第五步:陪数字人 “成长”—— 不是做完就结束
数字人不是 “一次性产品”,得像 “养孩子” 一样慢慢优化:
试错调整:先让数字人 “试跑” 几个场景 —— 比如直播试播 1 小时,看看 “动作是不是僵硬”“说话有没有延迟”“回答对不对”;如果是客服,试试问 10 个常见问题,看它能不能准确回应。比如试播时发现 “数字人的笑太假”,就再补录几个 “自然的笑” 的声音素材;如果回答不准确,就给语言模型 “喂” 更多 “符合人设的训练数据”(比如 “客服数字人” 要喂更多 “产品说明书”“常见问题解答”)。
迭代升级:比如过了几个月,品牌换了新 logo,就给数字人 “换件衣服”;用户说 “数字人的声音太闷”,就重新录一段 “更清亮的语音”;或者根据用户反馈,给数字人加 “新技能”(比如 “会唱品牌主题曲”“会跳最近流行的舞蹈”)。
最后:别陷入 “技术焦虑”—— 实用比 “酷” 更重要
很多人做数字人会陷入 “追求高科技” 的误区:比如为了 “实时动捕” 花大价钱买设备,但其实如果是 “做短视频的数字人”,用动画软件手动调动作更划算;或者为了 “写实” 做 “毛孔级细节”,但如果是 “卡通风格”,根本不需要这么细。关键是 “用最少的成本满足需求”—— 比如做一个 “客服数字人”,把 “回答的准确性” 和 “响应速度” 做好,比 “做复杂的动作” 更重要;做一个 “直播数字人”,把 “实时互动的流畅度” 做好,比 “做超写实的皮肤” 更重要。
说到底,做 AI 虚拟数字人,核心不是 “技术有多先进”,而是 “有没有把‘人’的感觉做出来”—— 用户看到它,会觉得 “这是一个有性格、有温度的‘数字朋友’”,而不是 “一个会动的 3D 模型”。这才是数字人能 “活” 下去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