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 AI 数字人带货,核心逻辑和真人带货没差 ——让数字人成为 “懂用户的朋友”,而非 “读稿的机器”。我结合实际运营中的踩坑经验,拆成 5 个接地气的步骤,都是能直接落地的 “笨办法”:
1. 先给数字人 “装个有温度的灵魂”—— 人设要 “具体到能闻到生活味”
数字人不是 “完美博主”,得做 “有缺点的普通人”。比如:
别叫 “美妆达人”,要叫 “试错 300 支口红的黄皮踩雷博主”;
别叫 “家居博主”,要叫 “住老破小 3 年的收纳抠门选手”;
别叫 “母婴博主”,要叫 “娃吃辅食总吐的焦虑宝妈”。
形象要跟着人设走:黄皮踩雷博主得穿宽松卫衣、扎低马尾,口红涂得 “有点涂出边”(像刚试完色没擦干净);收纳抠门选手得戴个旧旧的帆布包,指甲盖里有点灰尘(像刚整理完衣柜)。声音是 “灵魂开关”—— 别用 “机械播音腔”,要找 “带点小瑕疵的真人声”:比如讲 “这个口红我涂了三天没沾杯” 时,声音里带点小得意;说 “之前买的那种假白粉底液,同事问我是不是涂了面粉” 时,要皱着眉(数字人表情同步),语气里带点吐槽,跟你闺蜜抱怨一样。
2. 内容要 “像和朋友唠嗑”—— 脚本得 “贴着痛点写,别讲人话”
数字人不是读参数的机器,脚本得 “带点烟火气”。比如卖瑜伽垫:
别写 “厚度 10mm,回弹性好”,要写 “宝子们,有没有人练下犬式时膝盖硌得直咧嘴?我上周买的这个垫,昨天练了 40 分钟,膝盖完全没感觉 —— 关键是它铺地板上不滑!我之前用的那种,做平板支撑差点摔个狗啃泥”;
卖母婴柔纸巾:
别写 “含保湿因子,亲肤”,要写 “我家娃上周感冒,鼻子擦得通红掉皮,用这个纸巾擦了三天,居然没红!它像沾了点水的棉花,擦的时候娃都不躲”。
要加 “我也踩过雷” 的共鸣—— 比如卖破壁机:“之前买过那种几百块的破壁机,打豆浆像开拖拉机,我家娃每次都被吓哭;这个声音小得很,早上打豆浆,娃还在睡都没醒”;要加 “互动钩子”—— 比如 “有没有宝子和我一样,总买那种‘看着好看没用’的收纳盒?扣 1 我看看,我等下给你们避坑!”
3. 让数字人 “动起来像真人”—— 细节要 “抠到骨子里”
数字人最忌 “僵”,得做 “有小动作的活人”:
动作要 “带目的”:讲 “这个杯子容量大” 时,手要自然端起杯子,比个 “能装半瓶水” 的姿势;说 “我昨天用这个拖把拖了整个客厅” 时,要弯腰模拟 “拖地” 的动作,胳膊轻轻摆动;
表情要 “跟着内容变”:讲 “巨好用” 时,嘴角要翘到苹果肌,眼睛弯成月牙;说 “踩雷踩得我想哭” 时,眉头要皱成小疙瘩,眼神里带点委屈;
语速要 “像聊天”:别太快(像赶火车),也别太慢(像读课文),每分钟 170-190 字正好 —— 比如讲 “我跟你们说啊(停顿 0.5 秒),这个东西我用了半个月(停顿 0.3 秒),真的没踩雷!” 中间加 “嗯”“哎”“你懂吧” 的语气词,像真人说话时的 “卡壳”。
4. 直播 / 短视频要 “节奏紧,有温度”—— 别做 “卖货机器”
短视频:开头 3 秒必须 “抓眼球”—— 要么放 “冲突”(“我昨天把这个收纳盒拿回家,我老公说‘你又买没用的’,结果今天他主动用它装袜子!”),要么放 “结果”(“看!我用这个拖把,把我家猫掉的毛全拖出来了!”)。中间讲 “痛点 + 解决方案 + 我的体验”,结尾要 “催行动”:“链接在评论区第 1 条,前 50 单送替换拖布 —— 我自己囤了 3 个,怕后面没货!”
直播:流程要 “像朋友聚会”——
开场暖场:“宝子们晚上好!刚进来的家人们点个关注,等下 8 点抽福袋 —— 是我自己用的棉柔巾,巨软!”;
讲产品:每款产品讲 “痛点 + 我用的体验 + 福利”——“接下来讲这个母婴柔纸巾,有没有宝子家娃擦鼻子总擦红?我家娃之前感冒,鼻子擦得掉皮,用这个擦了三天没红 —— 今天给你们申请了粉丝价,平时 29.9 一包,今天扣‘想要’的宝子,19.9 一包!”;
互动要 “频繁”:“想要这款纸巾的宝子扣‘想要’,我统计下人数,多申请点库存!”“有没有宝子问能不能机洗?可以的!我昨天刚机洗过,没变形!”
5. 数据要 “反哺优化”—— 别光发内容不 “改”
数字人不是 “一次性产品”,得 “跟着数据调”:
短视频完播率低:说明开头没勾住人,把开头改成 “悬念”—— 比如之前有个收纳盒视频,开头是 “我昨天差点因为这个收纳盒和我老公吵起来!”(制造反差),完播率从 12% 涨到 38%;
直播互动率低:说明互动太少,加更多 “灵魂拷问”—— 比如 “有没有宝子和我一样,总买那种‘看着好看没用’的东西?扣 1 我看看!”;
转化率低:说明痛点没戳中,加 “场景化体验”—— 比如卖破壁机,之前讲 “打豆浆快”,转化率 2%;改成 “我家娃不爱喝豆浆,用这个打出来的豆浆没渣,他居然主动要喝!”,转化率涨到 8%。
最后:核心是 “把数字人当朋友养”
别把数字人当 “工具”,要当 “有成长的朋友”:
回复评论要 “像聊天”:“宝子问能不能机洗?我昨天刚洗过,没变形!”“谢谢宝子支持,下次给你们测更多好用的!”;
建粉丝群要 “给福利”:“进群的宝子,每天发专属优惠券,还有新品试用名额 —— 上次群里抽了 3 个宝子,免费拿了我用的水杯!”;
迭代要 “听粉丝的”:粉丝说 “数字人动作有点僵”,就调整动作的 “流畅度”(比如说话时手从肩膀自然抬到胸前,而非 “突然举起来”);粉丝说 “想要更多平价好物”,就多测 100 块以内的东西。
其实 AI 数字人带货的本质,不是 “用 AI 替代人”,而是 “用 AI 把‘人的温度’放大”—— 让数字人像个 “懂你的朋友”,而不是 “卖货的机器”。踩过的坑总结下来:越想 “高大上” 越没流量,越 “接地气” 越有人买;越想 “讲参数” 越没人听,越 “讲自己的故事” 越有共鸣。把这些做到位,数字人带货和真人带货一样,能攒下一群 “愿意跟着买” 的粉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