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做 AI 数字人形象克隆,其实是个 “从真人特征到数字载体” 的还原过程,得一步步摸透真实感的核心 —— 毕竟数字人要 “像”,得先抓住真人的 “魂”(比如笑时眼角的细纹、说话时不自觉歪头的小习惯),再补全 “形”(五官、皮肤、动作)。我把整个流程拆成了普通人也能理解的步骤,尽量不用技术黑话:
第一步:先想清楚 “要什么”—— 定方向
做数字人不是 “复制粘贴”,得先明确用途和风格:你是要做直播带货的写实数字人(得像到观众以为是真人),还是短视频里的 Q 版卡通形象(可以简化五官但保留辨识度)?是只要 “脸”,还是要连 “动作 + 声音” 一起克隆?
比如要做直播数字人,得优先保证 “表情自然” 和 “口型同步”;要做卡通风格,就可以把真人的特征抽象化(比如把圆眼睛放大,把卷发做成更夸张的弧度)。方向错了,后面素材收集再多也没用。
第二步:攒够 “素材粮食”—— 收集真人特征
数字人像不像,全看 “喂给 AI 的素材够不够全”。得找克隆对象的静态 + 动态 + 声音素材,覆盖尽可能多的 “状态”:
静态素材:至少 50 张多角度照片(正面、侧面、45 度、抬头、低头),要素颜或淡妆(浓妆会盖住真实皮肤纹理),光线均匀(别用太暗或太亮的打光);
动态素材:10-20 段短视频(每段 10-30 秒),内容得是 “真实动作”—— 比如说话、笑、哭、挑眉、转头、喝水,最好带点 “小瑕疵”(比如偶尔眨眼慢半拍、说话时摸下耳朵),这些细节最能让数字人 “活” 起来;
声音素材(如果要连声音克隆):录 30 分钟以上的清晰语音,包含不同语气(开心、严肃、吐槽、温柔),比如读一篇散文、聊最近的趣事,甚至录点 “碎碎念”(比如 “今天天气真好啊”“这个奶茶有点甜”)——AI 要学的是 “说话的节奏”,不是单纯的音色。
第三步:给素材 “做减法”—— 整理成 AI 能懂的语言
raw 素材(没处理过的照片 / 视频)对 AI 来说太 “乱”,得先 “理干净”:
照片处理:用修图软件去掉背景(比如把人从客厅背景里扣出来),修掉明显的 “干扰项”(比如脸上的反光、衣服上的褶皱),但别磨皮磨到 “皮肤像塑料”—— 要保留真实的纹理(比如毛孔、眼角细纹);
视频处理:把长视频剪成 1-5 秒的 “关键片段”(比如 “笑出梨涡”“皱眉头”“转头”),标出每个片段的 “动作标签”(比如 “笑 - 露齿”“生气 - 瞪眼”),让 AI 知道 “这个动作对应的表情是什么”;
声音处理:把录音里的杂音(比如空调声、背景音)去掉,剪成短音频(比如 “你吃饭了吗?”“今天真开心~”),标注语气(比如 “疑问”“开心”)。
第四步:让 AI “学本事”—— 训练模型
这一步是把 “真人特征” 装进 AI 里,核心是 “让模型抓住独有的细节”:
用生成式 AI 框架(不用记名字,理解成 “AI 的学习工具” 就行)把整理好的素材 “喂” 给模型,让它学:
静态特征:五官比例(比如眼睛占脸的 1/3、鼻子的长度)、皮肤纹理(比如油性皮肤的光泽、干性皮肤的细纹)、头发 / 眉毛的走向(比如刘海往哪边偏、眉毛的弧度);
动态特征:表情的 “微变化”(比如笑时苹果肌鼓起来的程度、说话时嘴唇张开的大小)、动作的 “惯性”(比如转头时肩膀会跟着动一点、抬手时手腕会自然弯曲);
训练时要 “盯着细节调”:比如如果克隆对象有 “说话时咬下嘴唇” 的小习惯,就把包含这个动作的素材多喂几遍,让模型重点学;如果数字人笑起来太假,就减少 “过度磨皮” 的参数,把真实的 “笑纹” 加回去。
第五步:给数字人 “补细节”—— 从 “像” 到 “活”
模型训练完,会出一个 “基础数字人”,但这时候还像 “刚化完妆的演员”,得再 “细化”:
调整外貌:比如数字人的皮肤太光滑?加一点 “皮肤纹理”(比如毛孔、轻微的黑眼圈);头发看起来像假的?调一下 “发丝的层次感”(比如让头发有几根翘起来);
同步表情和声音:如果连声音一起克隆,得让 “口型和声音对得上”—— 比如读 “苹果” 时,嘴唇要先收再张;说 “开心” 时,眼角要稍微弯一点;
加 “微动作”:比如让数字人偶尔眨下眼(别太规律,像机器人)、说话时稍微晃一下头、抬手时手指轻轻动一下 —— 这些 “不刻意的小动作” 最能骗过人眼。
第六步:让数字人 “动起来”—— 适配场景
数字人要能用,得 “会做指定的事”:
如果是做直播,得让它 “跟着脚本动”:比如输入 “欢迎大家来到直播间!”,数字人会笑着挥手、说这句话,口型同步;
如果是做短视频,得让它 “做指定动作”:比如输入 “跳个舞”,数字人会跟着音乐扭肩膀、摆动手臂;
现在很多工具能 “实时驱动” 数字人 —— 比如用摄像头捕捉你的动作,数字人会同步做一样的动作;或者用文字生成动作(比如输入 “生气地叉腰”,数字人会皱眉头、叉腰)。
第七步:给数字人 “体检”—— 测试 + 优化
最后一步是 “挑毛病”,让数字人更自然:
视觉测试:把数字人放到不同场景里(比如直播背景、户外场景),看:
光线对不对:比如在暖光下,皮肤是不是会变黄一点?在冷光下,是不是会变青白一点?
动作流畅吗:比如转头时有没有 “卡顿”?抬手时有没有 “关节错位”?
交互测试:让数字人做 “真实场景的事”:比如直播时回答观众问题(“这个产品多少钱?”),看它的表情是不是自然(比如皱下眉想一下,再笑着回答);
用户反馈:把数字人的视频发给朋友看,问 “哪里不像?”—— 比如有人说 “眼神太空洞”,就加更多 “眼神变化” 的素材(比如看左上方、看右下方);有人说 “动作太僵硬”,就优化动作的 “连贯性”(比如转头时加一点 “停顿”,像真人那样)。
最后:别忘 “底线”—— 伦理问题
不管做什么数字人,一定要先拿到克隆对象的书面同意—— 比如用自己的形象没问题,但用别人的(比如明星、朋友),得让对方签字同意,不然会有法律风险;另外,别用数字人做违法的事(比如诈骗、造谣),这是红线。
其实 AI 数字人克隆的核心不是 “复制”,而是 “还原真实感”—— 越贴近真人的 “小习惯” 和 “微表情”,数字人就越像 “活的”。比如克隆你朋友,得让数字人会做 “她笑时捂嘴的动作”“说话时戳脸颊的习惯”,这些细节比 “五官像” 更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