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一个能口播的 AI 数字人,更像 “养一个会说话的‘虚拟朋友’”—— 从 “画样子” 到 “教它动起来聊天”,每一步都得往 “真人感” 上靠,还要团队一起搭把手。以下是具体的 “养成步骤”:
第一步:先想清楚 “它是谁”—— 定需求
做数字人不是 “先搞技术”,而是 “先搞懂用途”。得先和团队掰扯清楚:
它要干什么?是卖美妆的甜妹主播?还是讲职场课的专业老师?或是给老人讲保健的 “虚拟闺女”?
它要像谁?目标观众喜欢什么样的风格?比如做母婴类数字人,得选 “看着就会哄孩子” 的温柔脸;做电竞口播,就得选 “有点酷但不拽” 的元气少年样。
它的 “性格” 是啥?是话密的 “话痨闺蜜”,还是慢声细语的 “知心姐姐”?比如卖零食的数字人,得自带 “吃什么都香” 的雀跃感;讲法律的,就得 “稳得像个老律师”。
这一步要是没定好,后面改起来能把人熬秃 —— 比如本来要做 “职场老师”,结果画了个甜妹脸,播课的时候观众全在刷 “姐姐好可爱”,完全没听内容。
第二步:画一张 “有记忆点” 的脸 ——2D 形象设计
接下来是 “给数字人画身份证照片”。设计师会出 3-5 版 2D 草稿,核心是 “加小细节,减距离感”:
比如做美妆主播,会给脸颊加一点淡淡的 “奶茶色红晕”,或者在眼角画一根若有若无的 “小细纹”—— 不是越完美越好,反而 “有点小瑕疵” 更像真人;
做职场老师,会把发型做成 “低马尾 + 碎发”,比 “贴头皮的油头” 更有 “刚赶完方案的真实感”;
要是面向小朋友,会把眼睛画得 “圆一点、亮一点”,像动画片里的角色,但又不会太夸张(比如不会把瞳孔画成星星,不然会像 “外星人”)。
这一步要反复和团队撞思路 —— 比如我们之前做儿童科普数字人,一开始画了个 “戴眼镜的小博士”,结果测试时小朋友说 “像我班主任”,赶紧改成 “扎羊角辫、戴彩虹发夹” 的样子,瞬间就 “讨喜” 了。
第三步:把画变成 “能跑能跳的人”——3D 建模与绑定
现在要把 2D 画稿 “变活”—— 做成能动的 3D 模型,核心是 “模拟真人的身体结构”:
做 “身体”:建模师会把画里的轮廓 “堆” 成立体的 —— 比如做头发,不是 “贴个塑料片”,而是一根一根做 “发丝的蓬松感”;做皮肤,会加一点 “细微的毛孔”,甚至在额头加一点 “若有若无的反光”(像真人出油的样子);
装 “骨架”:给数字人装一套 “可活动的关节”—— 比如脖子能转、肩膀能抬、嘴巴能张合。这一步要 “抠到毫秒”:比如点头的时候,不是 “硬邦邦往下低”,而是 “先微微前倾,再慢慢点下去”,像真人思考时的样子;
加 “小习惯”:比如给数字人加 “偶尔摸一下头发”“说话时轻轻歪头” 的小动作 —— 这些 “不刻意的小毛病”,反而会让观众觉得 “这是个活人”。
第四步:教它 “说人话”—— 语音与唇形同步
数字人要 “会聊天”,关键是 “声音和嘴得对得上”,不然像 “嘴瓢的机器人”:
选 “好声音”:根据形象挑音色 —— 甜妹用 “清透带点奶音”,职场人用 “低沉但有底气”,老人用 “温和带点沙哑”。选好后,要调 “语气”:比如读 “这款口红巨显白!”,声音得带点 “眼睛发亮的兴奋感”;读 “这个知识点很重要”,得放慢速度,加重语气;
对 “唇形”:把声音和嘴的动作对上 —— 比如读 “奶茶” 的 “奶” 字,嘴唇要抿圆;读 “西瓜” 的 “西” 字,嘴角要往两边拉;读 “嗯” 的时候,嘴唇要轻轻闭着。要是对不上,观众一眼就觉得 “假”—— 比如我们之前做的数字人,读 “巧克力” 时嘴张太大,像 “在啃西瓜”,赶紧调小了嘴的幅度;
加 “呼吸感”:给声音加一点 “轻微的喘气” 或者 “停顿”—— 比如读长句子时,中间停 0.2 秒,像真人 “换口气”;读 “哦,原来是这样!” 时,前面加一点 “轻声的惊叹”,比 “直愣愣喊出来” 更自然。
第五步:教它 “动得像真人”—— 动作与表情设计
口播不是 “站着念稿子”,得 “边说边动”,核心是 “模仿真人主播的习惯”:
动作要 “贴文案”:比如播带货文案时,说到 “点击下方购物车”,数字人要 “伸手轻轻指一下下方”;说到 “买它!”,要 “皱一下鼻子笑,挥挥小拳头”;说到 “这个我自己也在用”,要 “摸一下自己的脸”—— 这些动作不是乱加的,是观察真人主播总结的:比如李佳琦带货时爱 “拍桌子”,董宇辉讲书时爱 “扶眼镜”,我们就把这些 “真实的小习惯” 嫁接到数字人身上;
表情要 “随内容变”:比如讲搞笑段子时,要 “眼睛弯成月牙,嘴角往上翘”;讲干货时,要 “皱一下眉头,眼神变认真”;讲痛点时,要 “轻轻叹气,语气放软”—— 比如播 “职场加班” 的内容,数字人会 “耷拉一下肩膀,眼神有点疲惫”,像真的加过班的人;
节奏要 “对得上”:比如文案里有 “停一下,我喝口⽔”,数字人要 “闭一下嘴,抬头假装喝东西”;文案里有 “重点来了!”,数字人要 “往前凑一点,声音提高半度”—— 要是节奏不对,比如 “赶稿子” 一样不停说,观众会觉得 “累得慌”。
第六步:让它 “自动营业”—— 内容驱动与测试
现在要让数字人 “能自己播”:输入一段文案,它能自动生成对应的表情、动作和声音。这一步要 “调细节到崩溃”:
试播找问题:把数字人放到实际场景里播 —— 比如播一段 30 秒的口红推荐,看有没有 “假” 的地方:比如 “说话时肩膀不动,像木头”“笑的时候脸太僵”“唇形和声音没对上”;
磨 “真实感”:比如观众说 “数字人笑的时候像假笑”,就把微笑的幅度从 “咧嘴到耳根” 改成 “轻轻弯一下嘴角”,再给眼睛加一点 “月牙感”;观众说 “说话太快”,就把语速放慢 0.5 倍,加一点 “停顿”;
加 “小意外”:比如给数字人加 “偶尔忘词的停顿”“说话时摸一下耳朵” 的小失误 —— 这些 “不完美”,反而会让观众觉得 “这是个会出错的活人”。
最后:“养” 成 “有温度的主播”—— 反复优化
做数字人不是 “做完就完”,而是 “越用越像人”:
跟观众学:看观众的评论 —— 比如 “这个数字人说话像我闺蜜”“它笑的时候我也想笑”,就把这些 “讨喜的点” 放大;比如 “它动的时候太僵硬”,就把动作的幅度调小,加一点 “缓冲”;
跟真人比:把数字人的视频和真人主播的视频放在一起,看 “差距在哪”—— 比如真人主播说话时会 “点头晃脑”,数字人就加一点 “轻微的头部晃动”;真人主播带货时会 “激动得拍大腿”,数字人就加一点 “拍桌子” 的动作;
跟时代走:比如今年流行 “元气辣妹”,就给数字人换个 “高马尾 + 露腰装” 的造型;明年流行 “松弛感”,就给它加一点 “瘫在椅子上说话” 的动作 —— 虚拟人也得 “赶时髦”。
其实做口播 AI 数字人,核心不是 “用了多少黑科技”,而是 “能不能让观众觉得‘这是个能聊天的朋友’”。比如给它加一点 “小瑕疵”,比如 “偶尔摸头发”“说话时歪头”,反而比 “完美无缺的机器人” 更招人喜欢 —— 毕竟口播的本质,是 “和观众唠嗑”,要是连 “唠嗑的感觉” 都没有,再先进的技术也白搭。
到最后你会发现,数字人越 “像人”,观众越 “买账”—— 就像养了个 “虚拟的小主播”,从 “画样子” 到 “教它说话”,每一步都在 “往真人的方向靠”。说到底,技术是工具,“温度” 才是数字人能 “活” 起来的关键。